医美行业整形美容手术发生意外,致残甚至导致身故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求美者医美消费的积极性和信任感,同时机构也陷入赔偿、被告上法庭之难。
早在2015年,“医美保险”就已经出现在行业视野中,但是由于被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反响平平。医美行业终归是医疗行业,伴随事故频发,“医美保险”是否能成为医美行业与求美者的“止痛剂”?
医美保险为何落地难
医美手术是有风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据医美查显示,黑猫投诉平台2021年度医疗美容领域有效投诉量为26786单,较2020年增长高达122.01%。按理来说,医美保险是医美风险的有效保障手段,而且早在2015年前后,“医美保险”概念就在国内生根发芽,相关产品频频问世,但直至今日,医美保险也尚未在业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医美保险为何落地如此难?消费端和机构端都有原因。
整形美容手术的本质是外科手术,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但是大多数求美者对医美手术的风险缺乏认识,求美时通常不够理性,主要体现在对医美保险的忽视和曲解。
其次,求美者不愿意购买医美保险还有一个心理因素,就是担心机构购买医美保险后,会因为手术风险有人兜底从而对手术更加懈怠,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越是购买保险意识强的机构,往往也更加重视风险控制。
在机构方面,多数医美机构也倾向于“息事宁人”,而非通过保险途径解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间,医美纠纷调解撤诉率总计71.8%,其中95%以上形成和解协议,绝大多数以金钱赔付方式和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求美者产生了惯性思维:出事机构会给予赔偿,何必买保险。
另外,审美标准难以界定、医美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美纠纷私下和解较多、民营医美机构购买保险没有强制要求等,也都是医美保险难以推广的原因。
行业不可或缺的医美保险
作为消费医疗的医疗美容,具有医疗和商业双重属性,与基础医疗相比,风险点不同。医美行业纠纷多、纠纷难处理、风险保障不足,且缺乏匹配的风险化解手段。现在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医美保险产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医美消费者个人意外险,保障的是消费者本人;第二类是医师责任险,保障的也是医生本人;第三类是医疗机构责任险,它保障的本质是机构,内容涵盖消费者、院内执业医师、院外聘请医师。
虽然市面已有数款医美保险,但是因医美市场的保险意识教育不够,保险公司对医美行业数据统计不足,求美者对保险认知较低,同时也因其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面对良莠不齐的医美行业,医美保险或许可以打破长期以来面临质疑的“医黑”困境。
医美保险对行业合规有重要意义
医美保险对机构的意义不止于手术发生意外后的理赔,还能提供许多问题的全新解决思路。
首先,为求美者购买医美保险,能为机构提供更强的信任背书。
其次,医美保险还可以帮助客户筛选正规机构,不是正规机构,保险公司也不敢合作的。即使是正规机构,正品器械,如果没有良好的内控流程,比如标准化流程管理、医疗文书规范、医美电子病历,一样会让保险公司对机构产生质疑,从而倒逼机构必须要全方面合规化,成为医美机构的试金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普及医美保险,让更多机构和求美者接受医美保险,将可以有效促进医美行业正规化。
第三,医美保险还可能成为医美营销的新手段。传统医美广告的内容输出无非是效果好、安全性强等几个常见要素,在新广告法的要求下,上述内容的传播将大幅受限,一旦内容过线,罚款是必然的,机构的形象也将大幅受损。但通过对医美保险覆盖机构的认证和对医美保险产品的宣传,将可以向求美者更加巧妙地传递“求美安全性”的信号。
对于医美消费者来说,接受医疗变美的渠道基本是从朋友介绍、网络查询、直接到店等形式获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求美者对变美项目的费用,接受变美的机构和医生等都不了解,这就会让消费者产生了一种消费质疑心理,。如果此时出现合适的医美保险产品,会大大降低对医美手术的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也对医美机构产生信赖感,也保障了安全性和风险性。
医美保险对行业合规有重要意义,因为大部分医美保险只保障医生合规行为,若医生非法行医、违规操作、使用假货水货,那么保险可能无法赔付,若求美者到无资质医美机构,或者找到非法从业医师进行手术,那么保险同样可能无法赔付,进而倒逼行业合规。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