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scar)又称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两类。


  那么,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有什么区别呢?


  概述及临床表现


  1、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又称为肥厚性瘢痕,是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修复而成的一种皮损。


  表现为隆起、表面光滑的暗红色肿物,外观形状走行与外伤伤口或创面一致。多数情况下伴随时间推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色泽变暗、体积萎缩、症状变轻。


  未成熟瘢痕症状


  多指伤口愈合后早期,局部瘢痕颜色红,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厚度可达数毫米到数厘米,表面稍粗糙,质地较硬,弹性差,可存在瘙痒、疼痛等明显不适。


  成熟瘢痕症状


  颜色与周围皮肤近似,表面不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厚度变薄,质地变软,无不适症状。


  2、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表现过度生长的病理性瘢痕组织。


  表现为呈暗紫色硬质肿块,高出皮面,超出损伤范围,呈蟹足状生长,边缘向正常皮肤侵袭。疼痛瘙痒不明显,但生长超过原始损伤界限并向周围浸润,俗称"蟹足肿"!持续生长,并向正常组织侵犯,一般无自然消退趋势,但部分病变损伤中心可变平退化。


  病因


  1、增生性瘢痕


  主要由外伤和皮肤疾病引起。


  外伤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烧伤、咬伤等;


  皮肤疾病包括蜂窝组织炎、化脓性汗腺炎、异物反应等,局部感染均与瘢痕形成有关。


  2、瘢痕疙瘩


  常为自发形成,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也可以诱发。其发病与种族、性别、年龄以及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有关。


  高风险因素如下:


  有家族史;


  肤色较黑;


  烧伤;


  任何延长伤口愈合的因素。


  疤痕疙瘩不等于疤痕体质,但疤痕体质人群较易出现疤痕疙瘩。


  好发部位


  1、增生性瘢痕


  好发部位:一般发生在手术与创伤部位,无固定好发部位。任何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2、瘢痕疙瘩


  好发部位:前胸、颈部、肩部、耳部、下肢、背部或颊部等处。多见于3岁以上青少年。


  治疗


  1、增生性瘢痕


  可通过药物、手术和激光等措施进行治疗。可使用技术操作并辅以药物治疗修护。不同的时期,对应的治疗方案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比疤痕疙瘩,修护手段更加方便、多样化。


  2、瘢痕疙瘩


  疤痕疙瘩的病变漫长,长势多年不衰,随病变进展越来越大。单纯施行手术切除缝合治疗后,也极易复发,且增生力愈强,面积愈发增大,增长速率也愈快。修护操作过程中需要极度谨慎,免得疤痕疙瘩向其他正常部位部位增长!


  虽然目前多种方法应用于瘢痕,尤其是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治疗,但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瘢痕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心理预期。我们治疗疤痕,同时更需要关注疤痕患者的心理健康,只有内外兼治,才能让身体和心理上的疤痕一起消失。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