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种植方案时,常听见医生建议种植前得先植骨或需要同期植骨。为什么要植骨?什么是植骨呢?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种植牙?


  种植牙


  种植牙是一种缺牙修复的方法,它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人工制造的种植体植入到患者缺牙区的颌骨内,经过3-6个月的愈合时间,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牢固的骨结合后,在其上方安装假牙,形成种植牙。


  正如建房子需要牢固的地基,种植体周围也需要一定的骨质包绕,才能维持种植牙的长期稳定性,因此种植部位需要有足够的骨宽度及骨高度。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指出:种植体周围必须保持至少1-2mm的骨质包裹,才能确保种植牙的长期稳定性,否则容易影响种植效果。


  牙齿拔除后,随着时间推移牙床骨会逐渐萎缩。此外,拔牙前炎症、上颌窦及下牙槽神经管等解剖诸多因素均可造成牙床骨宽度或骨高度不足的情况发生。


  当骨量不足的时候,需要利用骨粉、自体骨、生物屏障膜等材料增加骨量,以达到理想的骨宽度或骨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植骨。常用的植骨方式包括:GBR(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引导骨再生)、上颌窦内提升、上颌窦外提升、块状骨移植等,医生会根据牙床缺损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现在,通过牙床骨缺损为例,来看看植骨是怎样做的?


  A、种植体植入正确的位置,但是牙槽骨部分缺失,种植体部分暴露。


  B、填充骨粉(骨替代材料),覆盖骨膜(可吸收生物屏障膜)在骨缺损表面进行骨增量.


  C、6-8个月骨组织在种植体周围再生完成骨量增加。


  通过植骨手术增加牙床的骨宽度或骨高度,为种植牙提供了稳固的“地基”,是种植牙获得长期稳定的关键。


  免责说明:本文由网友自由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